重思内外——“数智文明时代室内设计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4年3月10日,由中国城市创新产业研究院主办的“数智文明时代室内设计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启幕,以“重思内外”为核心议题,聚焦数智文明背景下室内设计的新理论探索、新议题讨论、新工具应用及新形态发展四大维度。此次盛会汇聚了众多顶尖学府的教育精英、研究学者及业界精英,旨在通过分享最新的教学研究心得、响应式设计成果及前沿方法论,携手共绘中国式现代化室内设计的未来蓝图。中国城市创新产业研究院的院长罗高波,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兼建筑分社社长陆新之,以及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院长、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吴永发等嘉宾莅临致辞。

开幕式

当日上午9时,研讨会开幕式于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近百位室内设计领域代表参与,开幕式由中国城市创新产业研究院理事洪帅主持。

首先,罗高波院长在开场致辞中,对远道而来的嘉宾及苏州大学建筑学院的鼎力支持表达了诚挚的欢迎与感谢,他指出,本次会议主题紧贴时代脉搏,直面市场与行业变革的深刻影响,室内设计正处于关键转型期,如何在变革中把握方向,把握数智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正是本次会议亟待探讨的核心议题。

陆新之社长在致辞中着重阐述了三大发展方向:一是面对转型机遇,优质室内设计理念不可或缺,人才培养是事业发展的基石;二是数字文明时代的室内设计,亟需加强对新媒体、新工具、新形态的研究,其意义深远;三是设计专业权威书籍的编纂至关重要,这是行业迭代更新的必然要求,也是行业发展和读者期待的回应,旨在强化室内设计的系统性、必要性和权威性,为建筑行业存量时代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吴永发院长从设计研究院的视角出发,指出在行业转折点,更应勇于反思、回顾与创新,在时代洪流中寻找突破点。他提到,设计院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应积极吸纳不断演进的专业理论,以开放姿态拥抱AI智能带来的变革,以此为契机,推动人与数字设计深度融合,共创多元发展的未来。

主题论坛

开幕式后,上午的主题论坛正式拉开帷幕,由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室内设计系张琦教授担纲主持,引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韩涛教授发表了题为《基于四种资本的“内外”空间关系深度剖析》的主题演讲。他强调,“内外”关系不仅局限于城市、建筑、室内的表面秩序,而是深深植根于五百年来资本积累的历史脉络、地理空间布局与生产关系构建的深层逻辑之中。韩涛教授运用“殖民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数字资本”这一四重分析框架,深入剖析了四种资本在“内外”空间中的形态构成、组织结构及制度构建,旨在突破职业界限与学科分割的传统视角,构建理解当代空间外部性消逝趋势的新理论框架。他通过对表象与内涵的深度挖掘,以宏观视角梳理了“内外”空间关系的发展逻辑。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设计系系主任赵伟副教授的主题演讲题为《数智时代室内设计理论的演进:从“设计科学”到广义设计学的跨越》。他指出,在数智时代背景下,设计研究的范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如何准确传达设计意图,始终是设计领域面临的难题。赵伟副教授倡导积极利用计算机作为思考工具,促进人、计算机及人机团队的协同合作与互补,共同推动设计理论的发展。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人工智能与艺术创研中心负责人于幸泽副教授的主题演讲题为《人工智能协作设计创意实践与探索》。他深入探讨了建筑景观规划与设计领域中的改革与实践,重点介绍了同济大学“艺术造型”公共基础课的创新理念,并分享了该课程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数字中国”资助的详细情况。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副所长王志磊发表了题为《内外之间的张力与运动:视觉思维视角下的空间生成机制》的主题演讲。他以视觉思维为基础的张力和运动机制为切入点,通过对构图机制历史演变的解读,概括出视觉语法体系,并拓展出对空间生成机制的理解。王志磊副所长指出,AI作为一种工具,正以冲击性的姿态开启数字空间生产的序幕,为未来视觉设计领域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

互动环节

参与者对当前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反思了我们是否被资本驱动的力量所裹挟。在设计领域,我们应积极面对AI带来的冲击,思考和实践仍然不可或缺。通过回顾中国设计发展的三大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政治、企业和学科三大主体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位置和思考。

专题报告会

在下午的专题报告会上,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室内设计系主任、造型基础部主任汤恒亮副教授担任了主持角色。数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精英齐聚一堂,他们分享了在室内设计前沿发展方向上的实践探索及宝贵的研究经验。

中国城市创新产业研究院理事洪帅带来了题为《从图生文到文生图——AIGC技术下符号语言与室内装饰设计刍议》的专题报告。他深刻指出,AIGC技术正悄然改变着艺术设计的创作及表达方式,使设计不再主要依赖图像,而是更多地借助语言。当AI替代人类大脑进行构思并成为设计工具时,室内设计教学亟需从跨领域、跨专业的联想与整合能力、精准表达语意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机语意沟通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改革。

广州美术学院讲师廖橙则围绕《认知与议题:数智时代的空间人类学》进行了议题报告。他基于现有的空间人类学研究框架,深入探讨了数据和智能技术革新对普通人生活世界的影响。通过对比前数智时代与数智时代“室内”设计研究的对象、议题、方法及立场,并结合相关课程内容,为当下的设计教学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探索路径。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在读博士贺子明作了题为《数据,智能与空间设计》的专题报告。他从数据与算法驱动的空间布局生成式设计方法、空间效能的评估与分析方法以及新兴智能技术在文化艺术层面的数字化创新探索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介入设计方法及其对设计与创意过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在读博士夏磊的报告题为《空间计算时代的人机交互新机制,新模态》。他提出,空间计算时代的人机交互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呈现出全新的机制和模态。空间计算正推动着人机交互向更加自然、直观和沉浸式的方向发展,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交互体验。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讲师、院长助理宋菲菲的专题报告题为《智能协同:AICD(AI-Collaborative Design)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路径》。她以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MFA项目“科学可视化展示空间设计”为研究案例,深入探讨了AI生成式工具与设计师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通过实际项目的实践,验证了这一协同路径的可行性与价值,并积极探讨了AICD路径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为未来的室内设计提供了创新的方法论和思路。

新疆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李文博的专题报告题为《AI智能驱动设计策略对西部地区路径发展的研究》。他探讨了设计如何为西部地区发展注入活力,从利用AI实现历史数据的提取、分析和危机预测,到探索如何利用实践性设计作品对未来危机进行“治理与干预”,为西部地区的设计教育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央美术学院在读博士李文馨的专题报告题为《听觉人的三种内外关系——媒介、社会与权利》。她聚焦于声音在内外关系中的独特地位,打破了传统以视觉为主导的研究视角。她以声音现象为核心,深入探讨了声音与个体、社会和权力结构的多重交织关系,并剖析了其在不同层面的内外关系表现。

总结

最后,罗高波院长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表示,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学术交流活动,展现了各位行业专家从理论建构、技术创新、行业发展等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为我们面对行业变革提供了更多的解答与启示。相互的学习与交流,更有利于室内设计行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持续发展。

记者:王子奕

(0)
上一篇 2024年3月11日 01:17
下一篇 2024年3月14日 14: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